“不是我不明白,而是这世界变化快!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复杂了,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。那么,如何适应这种复杂,跟上这种复杂,化繁为简,从而让生活更轻松,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问题。
由此,不由得想起《道德经》中的一句话“大道至简,衍化至繁”,大道至简,是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,这就好比任何一个复杂的人体都由最初的那个细胞发展出来;衍化至繁,则说明简单的事物通过时间的积累也能变得纷繁复杂,这就好比一粒简单的种子经过多年以后也能长成一颗参天大树。所以“繁”和“简”不是简单的对立,而是繁中蕴简,简能生繁的相互依存关系。
✫自然:删繁就简三秋树,领异标新二月花
每到冬天,看到万物凋零,大地冰封的景象,往往会引发人们无限惆怅。天地之间,仿佛顿时没有了生机、没有了活力。但细想一下,自然就是这么神奇,冬天里,植物抛去了绿叶,抛去了果实,抛去了冗枝,只留下精华,在那里迎接严寒的挑战,也为迎接来年的繁华集聚力量。到了来年春天,一片片嫩芽从树枝中迸发出来,带给自然生机和活力,带给五彩风景,正如清朝诗人郑板桥所写“删繁就简三秋树,领异标新二月花”,这不正是自然界不断由简入繁,再由繁入简的真实写照吗?所以自然界在繁简转化的过程中一天天变得丰富起来。
由此,想到陆游的一首名诗:
《游山西村》宋·陆游
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。
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箫鼓追随春社近,衣冠简朴古风存。
从今若许闲乘月,拄杖无时夜叩门。
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。诗中,不仅描绘了不同季节变化的规律,也暗含着人生能够化繁为简的某种规律性,令人回味无穷。
✫科学:大道至简,衍化至繁
数学是最能将复杂问题予以简化的学科。欧几里得的《几何原本》在开篇第1卷就展开了公理体系,不带一个字的多余铺垫,直接列出了23个定义、5条公设和5条公理,并由这些定义和公设,构建了复杂庞大的几何体系,成为我们现代几何学的基石,也成为各种需要图形的学科的基础,以其对点的定义为例,“点是空间中只有位置,没有大小的图形。”多么简单又深刻。但看似简单的体系,经过不断重组演变,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衍生出极其复杂的组合,所以学子们做几何题时,常有“几何几何想破脑壳”的感叹。在现实中,人们熟知的广州“小蛮腰”(广州塔)造型的基本几何原理就是双曲线绕纵轴旋转形成的双曲面。可见,“简”通过衍化,能生成多姿多彩的“繁”。
代数学上,也有化繁为简的著名案例。
《九章算术》中有一道阐述“盈不足术”的问题,原文如下:今有人共买物,人出八,盈三;人出七,不足四.问人数,物价各几何?
译文为:现有一些人共同买一个物品,每人出8元,还盈余3元;每人出7元,则还差4元,问共有多少人?这个物品的价格是多少?
若用古代想法解此问题,需要各种推演铺垫,显得很复杂。有了未知数和方程思想后,上述问题非常简单。
设:
共有X人,根据题意得:8X-3=7X+4,解得:X=7。
所以物品的价格为8*7-3=53元。
得:共有7人,物品价格为53元。
所以,很复杂的问题,其中蕴含着简单的原理和逻辑,关键是否能发现其中的规律,能发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。
这个案例还给我们一个启示,具体的复杂问题如何抽象化,从而简化,需要我们不断探索。
抽象的数学原理通过不断衍化,能产生复杂的数学现象,典型例子如分形树,它们能通过几个简单的数学公式,反复迭代绘制而成,这多像我们自然界参天大树有简单一粒种子不断分裂生成一样。
同样的道理,物理学的速度、加速度;动能、动量;电磁感应、光电感应等等一系列规律,莫不是通过把复杂的现象予以抽象简化,提取出核心要素而成。反过来,这些简单原理,应用到现实中,人类发明出了火车、汽车、发电机、电动机、激光等等一系列复杂的产品。所以,由“繁”提炼“简”,由“简”衍生“繁”是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有效途径。
化学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,生物学的遗传公式,地理学上的板块漂移理论等等,无不是发现了复杂现象中的简单规律,从而指导实践的代表性例子。
✫文学: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
某种程度上看,文学是我们生命中的润滑剂,没有文学润滑,我们的生活将干枯而失色。因此,文学素养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。大文豪苏轼在《稼说送张琥》一文讲到“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”,意思是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,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。要写好文学作品,需要广博吸取营养,再将精华呈现出来,道出了文学创作由“简”(知识储备不足)到“繁”(博学),再有“繁”到“简”(取用精华)的过程。俗话说“真传一句话,假传万卷书”,似乎经典作品简洁明了,但有时候如说不透,则容易引起歧义,所以在这里“简”和“繁”的度要把握好。传统经典中有歧义的句子很多,典型的如《论语·泰伯》中一句话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”如果断句成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,意思是让民众按照统治者的意思去做事,却不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原因,是典型的愚民观点,如果断句成“民可使,由之;不可使,知之”。则是顺应民意,可以使唤他们,引导他们,不可使唤,则告诉他们事情的原委,是典型的为老百姓着想的观点。两种不同断句的意思近乎相反。可见,过于简单的话语不一定准确,有时还需要多费笔墨讲清楚。这种重复的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还能起到非常感染人的效果,如注明的汉乐府诗《江南》:
江南可采莲,莲叶何田田。
鱼戏莲叶间。
鱼戏莲叶东,鱼戏莲叶西,鱼戏莲叶南,鱼戏莲叶北。
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,表现了古代民歌朴素明朗的风格。
再如:鲁迅《秋夜》有一句话:“在我的后园,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,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。”在这里,鲁迅先生正是运用了“化简为繁”这一写作手法,达到了耐人寻味的效果。
✫生活: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
将“繁”与“简”的关系对应到我们的生活中,“奢”和“俭”两个字可予以对应。宋代大政治家司马光在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《训俭示康》中有一句: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”。司马光自己秉承清白家风,不喜奢侈浪费,并且告诫儿子不可沾染纨绔之气,要保持俭朴清廉的家庭传统。
那么为什么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呢?其实这里面蕴含着经济学中的一个原理,“棘轮效应”: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,即易于向上调整,而难于向下调整。
正如一句话说得好“没有豆腐的时候只吃白菜,有了豆腐则豆腐是命,有了肉命就不要了”。当今社会,吹惯了空调,风扇就靠边站了;开惯了奔驰宝马,国产车就入不了法眼了;经常窝在舒适的老板椅上,偶尔坐条小板凳都觉得一屁股委屈……,这都是棘轮效应在作怪。
诚然,“饥而欲食,寒而欲暖”,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。人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。但欲望也不能放纵,过度的欲望必定导致过度的放纵奢侈,也就必然出现“君子多欲,则贪慕富贵,枉道速祸;小人多欲,则多求妄用,败家丧身。是以居官必贿,居乡必盗”的情况。所以生活不应比“繁”,而应从“简”,需要大刀阔斧“断舍离”,让生活变得简单,人活得才更轻松。
✫思维: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,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
科学的主要任务是从纷繁芜杂的现象中抽取出核心要素,简化之,从而找到突破口解决问题。这个过程是痛苦而复杂的。“扛着竹竿不转弯”就是不会简化问题,一条道走到黑的思维模式。遇到具体事情,需要多思考,多想办法,虽然这个过程是复杂的,但往往能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,典型如爱迪生测灯泡容积的例子。爱迪生有个员工阿普顿,是高材生。这天,爱迪生拿出一个灯泡让阿普顿测算一下它的容积是多少,实验室要等着急用。阿普顿接过灯泡后反复测量、列算式、换公式,但算得满头大汗、满脸通红也没有算出结果。爱迪生等了很久,觉得奇怪,便走到阿普顿的工作间,只见一脸窘相阿普顿和密密麻麻地列满了算式的白纸上,便拍拍阿普顿的肩,笑笑说:“这样计算太浪费时间了,看我的!”于是爱迪生拿起灯泡,先倒满水,然后再把水倒进量杯,看它的体积刻度就测出了灯泡容积。所以想法正确,复杂的事情变简单,想法不正确,简单的事情变复杂。
在我们现实生活中,把简单事情变复杂从而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办不成的例子比比皆是。正所谓“让一件事情办不成很简单,只要多增加几个环节即可”,环节多了,意见就分歧了,统一起来就难了,事情就复杂了,也就难办了。所以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,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。学会简化处理,简单思考,就能改变自己,获得快乐,活得轻松。
✫人生:人间有味是清欢
人生是我们必读的、也是最厚重的一本书。不管你是忧愁、压抑,还是快乐、轻松,都必须要去面对,也必须要去品读。你经过的风雨,流过的泪,承受过的痛苦,都可能成为你人生的财富,让你明白怎样生活得自由自在、快乐简单。
人生是一个不断由简单变为负责的过程,越复杂,人就越累,就越需要减负,就越需要删除不必要的复杂,让自己轻装上阵。为此需要经常删繁就简,了却心中的烦恼,懂得生活的真谛:人间有味是清欢。
《浣溪沙·细雨斜风作晓寒》宋·苏轼
细雨斜风作晓寒,淡烟疏柳媚晴滩。入淮清洛渐漫漫。
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蒿笋试春盘。人间有味是清欢。
限时特惠: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网赚创业教程,会员可以下载全站资源点击查看详情
站长微信:11082411